“十四五”期间,海南自贸港坚决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海南更好发展的根本出路。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为引领,海南将封关运作作为“一号工程”全力推进。聚焦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压力测试清单“三张清单”,全力以赴全面推进相关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封关运作目标。海南抓紧落实各项政策早期安排,推动180多个自由贸易港政策文件落地实施,以“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和“五自由便利一安全有序流动”为主要特征的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逐步构建。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加快落地,更好地发挥了“提质器”“加速器”作用。服务贸易年均增长超20%,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居全国第一位,涉外收支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四大主导产业”占比超过67%,现代化产业格局不断优化,海南自贸港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深化对外开放推进全球贸易、释放消费潜力拉动经济增长。“十四五”期间,海南自贸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更好发挥改革和开放的综合叠加效应,通过高水平开放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探索了经验,提供了示范。一是先行先试高标准经贸规则。以市场准入、服务业开放、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权益保护、跨境数据流动等领域为切入点,逐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范围,逐步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模式。二是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通过进一步降低进出口关税,充分释放货物贸易、加工增值货物内销免关税政策效应。同时,提升贸易程序透明度,推进海关的货物平均放行和结关时间体系化建设,探索构建规范的测算标准和透明的公布机制。三是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加大对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保税维修、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动“技工贸服”一体化,形成一批新型贸易业态,持续做大经济流量。同时,开展与发达国家在旅游、教育、医疗、商务、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监管标准与职业资格的互认或单向认可工作。
构筑一流营商环境和制度集成创新发展的体系机制。“十四五”期间,紧紧围绕制约创新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海南自贸港在人才、科技创新体系、营商环境、创新协同合作等领域制度集成创新持续破题。首先,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制度集成创新。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优化经营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培育和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其次,筑牢创新发展人才支撑。充分利用政策优势,聚焦“4+3+3”主导产业、“五个图强”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分梯次组织实施人才培养项目。建立高层次、多形式的国际化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强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建立“平台+项目+人才”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提升高端化产业、高科技园区、高层次平台、高能级企业主体的育才功能。最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机制,积极开展科技型领军企业认定工作,带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展;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的力度,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加大并完善重点领域的R&D经费投入强度和投入机制。
(作者裴广一 系海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