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文章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美食之花 何以在岭南盛开

2025-04-11 12:17:00

岭南,五岭之南,《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今广东、广西一带。古人云:五岭者,天地以隔内外。因为峻岭阻隔,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形成了两方天地。在一些古籍中,这里被称为“烟瘴之区”“化外之地”,由此也成为韩愈、苏轼等古代官员的贬谪之处。

  然而,从他们的笔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流放生活并非全是苦楚。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似乎改变了很多人对岭南的印象。岭南地处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如海鲜、水果等。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岭南与周边地区乃至海外有着密切的交流,促成了兼容并包的饮食文化,从而对粤菜、桂菜等菜系的形成与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更让美食的繁花绽放至今。

果汁甘美凉茶始现

  岭南地区盛产水果,果汁自然成为古代岭南人饮食的一部分,可以当作饮品补充日常水分。

  东汉杨孚所辑的《异物志》记录了岭南丰富的物产,其中不乏鲜美的果汁。比如椰汁:“椰树,高六七丈,无枝条。叶如束蒲,在其上,实如瓠,系在于巅,若挂物焉。实外有皮如胡卢。核里有肤,白如雪,厚半寸,如猪肤,食之美于胡桃味也。肤里有汁升余,其清如水,其味美于蜜。”

  椰树主要分布于岭南地区。根据书中记载,杨孚认为椰子肉“美于胡桃味”,而椰子水“味美于蜜”。

  三国时期东吴万震所撰的《南州异物志》也记载了椰汁:“里肉正白如鸡子,著皮,而腹內空,含汁,大者含升余。”凿壳饮其汁,可解渴去暑。

  杨桃,又名“三薕”或“五敛子”。据《异物志》记载:“薕实虽名三薕,或有五六,长短四五寸,薕头之间正岩,以正月中熟,正黄多汁,其味少酢,藏之益美。”“薕”为“棱”意,三薕即三棱,岭南人以其味酸能敛颜色,讹“棱”为“敛”,遂有“三敛子”“五敛子”的称呼。杨桃由于多汁,因此人们除了直接食用外,还将其捣汁饮用,不但生津止渴助消化,还可解瘴气之毒。清代《广东通志》称,杨桃“能解岚瘴之毒,中蛊者捣自然汁饮之,即吐而愈”。

  除果汁以外,凉茶也开始进入岭南百姓家中。岭南一带地处海洋气候和内陆气候交汇带,日照长、气温高,最主要的是湿度大,再加上大量海鲜的摄入,使得该地区人群具有温湿偏盛、阴虚者众的特点。对于岭南人来说,对症熬制的各式凉茶成为用来“续命”的独门饮料。而凉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魏晋时期。

  西晋光熙元年(306年),23岁的葛洪因避战乱,接受嵇含的任命出任广州参军。但是,嵇含在襄阳被部将杀害,葛洪因此未去就职,转而隐修于广州附近的罗浮山。在修行的岁月中,他发现当地气候炎热,易流行传染病,于是研究了一些常见的中草药,配制煎煮成茶水给当地百姓饮用,以预防疾病。他总结了岭南百姓防治疾病的经验,写出医学专著《肘后备急方》。书中说,可以用药性寒凉、解暑祛毒的中草药熬水来饮用。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凉茶方子。当地百姓根据药方,于山中林间采集具寒凉、解暑、解毒、袪湿等药性的中草药加水煮制饮用,岭南凉茶的雏形由此形成。

榨取蔗汁曝晒制饧

  西晋虞溥《江表传》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三国时,吴主孙亮有一天想吃交州进献的甘蔗饧,于是命小黄门拿着加盖的银碗到仓库去取。待小黄门取来,孙亮打开一看,甘蔗饧上竟有一颗老鼠屎。小黄门坚称是守仓库的中藏吏工作失误所致。孙亮便传唤中藏吏携带盛甘蔗饧的器皿入见。当孙亮看到器皿时一下就明白了,对中藏吏说:“这件容器既然加了盖,外面还有东西遮掩,不可能会有老鼠屎,很明显是有人故意放的。小黄门是否与你有嫌隙?”中藏吏称小黄门曾管其索要宫中用的蒲席,当时没有给他。孙亮点头,再审问小黄门,小黄门只好招供,承认自己是为了报复中藏吏而偷偷往甘蔗饧上放老鼠屎的。孙亮将其治罪。

  这便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黄门诬中藏吏案”。值得一提的是,案件中出现的甘蔗饧是将甘蔗榨汁制成的糖制品。而进献地交州则地处岭南(三国东吴时岭南设交、广二州)。

  岭南地区自古盛产甘蔗,尤其是广西,被誉为“蔗糖之乡”,种蔗制糖历史悠久,是我国甘蔗原产地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岭南人就种植甘蔗。《中国食糖史 稿》中“甘蔗史略”记载:“在五岭以南,又称南越,越民喜冶炼,也善农作。我国原种甘蔗,在越民之间,有作 为农作物栽种。”

  北宋《太平御览》载:“冬祀用甘蔗。”岭南先民将甘蔗收割后祭祀神祖,后来逐渐形成了以新鲜甘蔗冬祀的礼制。

  《楚辞》里记载“胹鳖炮羔,有柘浆些”,“柘”就是甘蔗,当时人们已经懂得将甘蔗榨汁,不过,并非以饮用 为主,而是在烹饪时作为糖浆调和味道。至今在广西大部分地区,人们煲煮羊肉等食物时,仍用甘蔗汁来去 膻。

  甘蔗是古代糖的重要来源之一。自汉代以来,岭南人将甘蔗榨汁制成“甘蔗饧”或“石蜜”等糖制品,作为贡品进献朝廷。《异物志》写甘蔗“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为饴饧,名之曰糖,益复珍也”。甘蔗饧是一种稠状的液体糖,就是将甘蔗汁浓缩加工至较高浓度(黏稠),以便于储存食用。该书又记载:“(甘蔗汁)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者也。”西晋《南中八郡志》也载:“笮甘蔗汁,曝成饧,谓之石蜜。”就是将甘蔗加工成甘蔗汁后,将其放在太阳下曝晒使其凝结成块状,这便是“石蜜”。甘蔗制糖的技术又提高了一大步。

  南朝时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记述了当时广州生长的一种甘蔗,“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以为沙糖,甚益人”。南朝时期,岭南地区制糖技术有了很 大进步,已经可以加工出原始的砂糖,这种砂糖是将蔗汁浓缩至自然起晶,口感更好。

  岭南蔗糖业的发展,为当地人用糖、吃糖提供了便宜的原料条件。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广人饮馔多用糖”,正是甘蔗的种植与制糖技术的发展,为“北咸南甜”这种饮食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催生了后来的岭南糖水文化。

美酒佳酿醇香四溢

  汉代以来,岭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粮食产量日益增长,这为酿酒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由此出现了驰名天下的美酒。

  三国时期曹植在《酒赋》中列举了汉代名酒,其中提到岭南地区的苍梧酒:“其味有宜城醪醴,苍梧缥青。”苍梧即苍梧郡,位于今天广西梧州一带。苍梧郡在当时出产一种名为“竹叶青”的美酒,颇负盛名,西晋张华《轻薄篇》中就有“苍梧竹叶青”的记载。而“苍梧缥青”指的就是淡青色的竹叶青酒。曹植夸天下佳酿有荆襄的宜城酒和岭南的苍梧酒(竹叶青),这两类酒均为米酒,采用传统发酵方法酿造。汉代酿酒有清浊之分,浊酒又称为“醪”,宜城酒是浊酒的代 表,而苍梧酒在当时清酒中达到了最高水平。苍梧酒在汉酒中出类拔萃,声名大噪,就连当时的皇家酒品都为之逊色。东汉桓谭《新论》曰:“玄酒不如苍梧之醇。”玄酒是朝廷为国祀大典而特酿的礼仪酒,具有很高的规格,但在一些名士眼里,皇家玄酒的品质味道也要排在苍梧酒之下,足见苍梧酒的酿造水平,这也反映出岭南地区酿酒业之发达。当时苍梧酒已跻身上流社会的生活圈,成为士人交往的饮用佳品。

  两晋南北朝时,岭南地区酒的品种逐渐增多,九酝酒便是代表。西晋傅玄《七谟》曰:“乃有苍梧之九酝。”梁昭明太子萧统《七契》亦云:“古圣所珍,其酒则苍梧九酝,中山千日。”“九酝”是一种酿酒法,通过多次投料、长时间酝酿来获得高酒精度的醇酒,用这种方法生产的酒常以“九酝”为名,借以突出其独到的工艺特色。苍梧出产九酝酒,说明岭南地区的酿酒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岭南地区酿酒不用酒曲,就地取材,以三五味草药如山桔、辣蓼、马蓼等与豆及米饭掺和,就可以起到酒曲的效用。《广东新语》引述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说明了这一点:“南海多美酒,不用曲糵,但杵米粉,杂以三五草药。盖若今山桔、辣蓼、马蓼之属,和豆与米饭而成者也。”

  岭南地区多奇花异草,汉代以来,当地人依据地理优势,充分发挥物产特长,酿制出风格别样的特色酒,既有酒之醇香,又有保健作用。

  益智子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益智的去壳果仁,主要分布在两广及海南地区,多作药材使用。在当时,人们将益智子泡成药酒饮用,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据《异物志》记载:“益智类薏苡,实长寸许,如枳椇子,味辛辣,饮酒食之佳。”

  岭南的佳果也是酿酒的原料,比如山杨梅,史料称其“大如杯碗,青时极酸,既红,味如崖蜜。以酿酒,号梅香酎”。由此可见,早在西汉时期,岭南地区就已有了酿造果酒的技术,并且当时果酒还是一种十分贵重的饮品,只用来招待宾客。

  《异物志》载:“馀甘大小如弹丸,视之理如定陶瓜。初入口苦涩,咽之口中,乃更甜美足味,盐蒸之尤美,可多食。”馀甘就是热带水果余甘子。早在两千年前,古人就知道将其放入盐水中浸泡,以去除苦涩味。余甘子可用作泡酒材料,也可以制作药膳。

  (王宁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