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新闻评论员 刘玉婧
“本科生真能发表多篇SCI论文?还能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近日,“重庆教育”微信公众号发布《祝贺!重庆8名同学登上》,推文中转载了2024年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优秀代表名录,并摘选刊登了重庆8名同学的简介内容。其中,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21级学生刘某乔,发表了SCI一区期刊论文5篇、SCI二区期刊论文9篇,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此事一出,网友质疑刘某乔学术能力的声音不断。
争议焦点主要集中于,刘某乔论文和专利的署名是否符合学术规范,是学术合作还是挂名投机,其在学术研究中的贡献参与程度实为多少,这些成绩在申报提交国家奖学金评定材料时是否如实表述?
“中国知网”检索显示,14项发明人包括刘某乔的发明专利中,第一发明人均非刘某乔,其中有12项第一作者为刘某华,其余两项也出现了刘某华教授的名字。“谷歌学术”检索显示,13篇带有重庆大学刘某乔名字的SCI论文中,刘某乔均非第一作者,大多为第三、第四作者,其中11篇论文的作者列表中同样出现了刘某华教授的名字。重庆大学官网注明,刘某华系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该校多名学生透露刘某华教授与刘某乔系父女关系。
学术合作本应是知识互补与激发创新的桥梁,亲属间的学术协作必须坚守学术伦理底线,坚决打击空降挂名、利益输送等违规操作。科研成果和学术成绩必须建立在真实研究贡献的基础上,才能确保学术成果的纯粹性。当这种学术合作与学术评价、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利益挂钩时,容易异化为一种学术不端的手段。特别是在青年学者的科研成长道路上,这种非正当的 “亲属庇护” “前辈扶持”,不仅可能阻碍青年学者独立科研能力的正常发展,更会动摇整个学术界公平竞争的根基。
当下,及时调查并澄清质疑,具有必要性和重要社会意义。调查结果的公正性将维护学术规范性和严肃性,也将维护奖学金评定的公平性。不仅直接涉及该名学生的个人奖学金评定和学业前景问题,更是会影响到相关教授的职业生涯和学术信誉问题,同样关乎重庆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教学声誉。
只有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才能保证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该事件的调查和处理结果,将向社会传达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强调学术诚信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