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海边,一景区怕游客赶海挖不到蛤蜊,工作人员现场开小车疯狂撒蛤蜊。海南三亚,全城开启“椰子派送模式”,志愿者们在机场、车站、景区、夜市等热门点位免费发放椰子。河南焦作云台山,万斤西瓜全免费,5万支雪糕免费送,让游客享受清凉。这个五一假期,全国各地为了让大家玩得尽兴,拼创意、拼服务,网友评价:景区“花式”揽客的操作真是“太会了”。
景区不让游客“空手而归”,游客热赞“情绪价值拉满”,这种双向奔赴折射出文旅消费越来越需要投其所好、精准定位。文旅消费早已不局限于打卡式的走马观花,人们越来越注重旅游的体验感,景区不断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一方面能够提供情绪价值,让“被宠”的游客在心理上得到极大满足;另一方面,可借此扩大自身知名度,甚至形成品牌项目,持续吸引好奇的游客前来亲身体验。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旅游本身就是收获情绪价值的过程,所以游客体验永远要摆在“C位”。随着文旅消费的不断增长,公众对于旅游服务质量也不断产生新期待。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各大热门旅游城市及旅游景点人流量持续爆棚。破纪录的旅游热潮背后,是“被宠”的游客的情绪价值得到极大满足,是各地积极为做好旅游服务工作付出的努力。
比如,重庆为“实力宠粉”,共推出了700余项文旅主题活动,涵以满足八方游客多样化需求。为避免旅客“空来一次”,江苏省文旅厅聚焦游客关切,针对性地及时发布提醒提示,引导游客错峰出行、安全出游。为保障游客安心出行,“五一”假期,很多地方加强景区充电站运维力度。还有的地方延长了热门景区和文博场馆的开放时间。这些措施提醒我们,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能力,要从关注游客的切实需求着手,从旅游的细节入手,全面升级旅游体验。
文旅服务的终极目标是构建情感连接的能量场。根据旅游者需求特点,结合旅游产品的属性,策划有特定氛围的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获得愉悦的感受,满足其情感需求,从而扩大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形成良好的口碑传播效应,是各地景区应为、当为、必为之事。只有时刻将游客的旅游体验摆在“C位”,不断升华为价值共鸣的设计,让服务创新突破浅层互动,才能实现旅游IP的可持续发展、精神价值的深度传递,助推整个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上游新闻评论员 康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