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公安运用无人机巡逻为大型活动保驾护航。(市公安局供图)
在刚刚过去的广西“三月三”假期里,我市象鼻山、两江四湖、东西巷等景区景点人头攒动,城区各条主干道车辆川流不息。“起飞!”随着市公安局治安巡逻警察支队无人机小组民警按下遥控器按键,数台无人机缓缓升空,按照既定航线开展空中巡逻,将人员密集的街道、景区、商业街情况实时回传,清晰呈现在遥控器屏幕上。
这是桂林市公安局深入推动“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的情景。该模式以“专业队伍+高效机制+智能数据”三管齐下,让警用无人机真正成为办案利器。目前,全市共配备无人机120余架,桂林市38个城区派出所完成警用无人机、持证飞手配备,这些“空中哨兵”深度融入日常警务,成为提升公安战斗力的硬核装备。
“鹰眼”追逃
科技赋能精准打击
去年底,灌阳县发生一起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作案后逃入深山。面对地势险峻、山高林密的复杂环境,传统搜捕手段难以奏效。灌阳县公安局无人机中队火速出击,4名警飞手操控多架无人机展开立体侦查。夜幕下,热成像设备清晰捕捉到了嫌疑人的踪迹,实时画面同步传输至指挥部。通过空地协同作战,仅用2小时就完成锁定、合围、抓捕全过程。
该案件的快速告破,得益于警方运用警用无人机高空侦查优势辅助侦查破案。近年来,桂林公安坚持以科技强警、科技赋能为指引,充分发挥无人机“视野广、反应快、无死角”的优势,构建“空中侦查+地面围捕”的立体作战模式。无论是郊野山林还是街头巷尾,警用无人机都能快速开辟“空中战场”。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我市利用警用无人机协助搜捕、抓获各类案件犯罪嫌疑人30余名。
“蜂鸟”出击
架起空中救援通道
“我妈妈早上出去到现在都没回来,多半是迷路了,麻烦你们帮我找找她!”今年1月5日晚,桂林市公安局临桂分局五通派出所接到群众求助,称其75岁母亲于当天早上10点离家后至晚上8点未归,家人焦急万分。此时距离老人出走已经过去10小时,老人患有疾病且行动不便,晚一分钟找到就多一分危险。
五通派出所赶紧请求市治安巡逻警察支队派出突击一队无人机组员赶来五通镇加入搜寻。“这附近有红色区域在动,再近点看一下!”警员们以失踪老人的家为中心、周围半径一公里为范围进行无人机搜索,经过1小时的搜查,最终在一处离中心点700余米的芭蕉树丛中发现了走失的老人。
在重大灾情的抢险救援中,无人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市去年6月发生的洪灾中,市治安巡逻警察支队无人机小组协同山地水上救援组深入安新小区及周边受洪水围困区域,持续救援达8小时,利用无人机定位精准的特性,及时精准投送药物和食品至群众需要处。同时与山地救援组紧密配合救援群众,共救出老人、小孩等受困人员140余人。
确定方位准、救援速度快,是警用无人机在救援抢险工作中的显著优势。自2024年以来,全市警用无人机累计完成救援任务12次,救助群众300余人。
“雁阵”齐飞
构建智慧防控体系
“警用无人机应用覆盖社会治安管理、案件侦查、交通管理、活动安保、巡逻防控等警务实战各个领域,在快速机动反应、弥补侦查盲区、节省警力资源等方面为公安实战提供了有力支撑。”在采访中,市公安局治安巡逻警察支队一大队副大队长、警用无人机小组负责人赵帅说。
针对大型活动安保等场景,桂林警方利用警用无人机开展空中巡航,并通过无人机“喊话”,提醒参加活动人员注意各类安全事项。2024年至今,共完成了马拉松、“三月三”、“4·25漓江保护日”、“桂林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无人机空中管制任务20余次,有力保障了各项赛事及大型活动的顺利进行。
近年来,桂林公安积极探索智慧警务运行新模式,致力打造“无人机+警务实战”应用新格局,在指挥调度上构建市、县、所三级指挥中枢,将无人机融入“信息、研判、决策、行动、反馈”的“指挥链”。目前全市公安机关警用无人机实现平台统一调度。在人才培养上,选拔有相关技能特长的民辅警,通过专业机构培训考取警用无人机航空器操控员执照,目前全市有持警航证飞手近130人。与此同时,桂林市公安局治安巡逻警察支队成立了无人机小组,每周进行实战训练,针对人员密集的道路和居民区进行巡逻防控,模拟对固定目标进行搜捕、追踪移动目标等。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全市警用无人机飞手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推动基地建设,完善机制建设,强化数据赋能,依托大数据平台建设无人机与‘天网’、地面移动警务终端之间的数据共享平台,为加快提升公安新质战斗力提供有力支撑。”桂林市公安局治安巡逻警察支队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这片甲天下山水间,警用无人机正以科技之翼守护着万家灯火。桂林公安用创新实践诠释——新时代的平安守护,既要“脚沾泥土”,更要“翼展云端”。
来源: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