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伦贝尔广袤的草原上,一场旨在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变革正蓬勃展开。呼伦贝尔针对草原过牧这一长期困扰地区发展的难点问题,综合施策、精准发力,通过纵深推进“三位一体”“三变” 改革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全面打响草原过牧治理攻坚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数据显示,2025 年呼伦贝尔原综合植被盖度、草群高度、产草量较 2023 年分别提升 0.14%、1.59 厘米、1.72 公斤,三项指标均列全区第一位,草原植被盖度稳定在 75% 左右,草原饲草产量基本能够满足本地区畜牧养殖需求。同时,违规放牧率由 40.12% 下降至 4.39%,减少 35.73 个百分点;全市天然草原实际载畜量 966.21 万羊单位,低于自治区核定的天然草原暖季理论载畜量,草原得以休养生息。此外,产业融合步伐加快,全市畜产品精深加工销售额突破13.3亿元,新增合作社40个、家庭农牧场200个,整合草场超50万亩,“呼伦贝尔大草原”品牌价值不断攀升,10.6万只羊通过电子耳标实现全链条追溯,牛奶产量预计年末达85万吨······这一系列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呼伦贝尔市委针对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难题,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的不懈努力,其中“三变”改革成为关键引擎,释放出巨大能量。
为在全区率先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呼伦贝尔创建了 “1+N+M” 工作体系,并成立工作专班,建立起 “周调度、月通报、季总结” 的工作机制。这一体系从政策制定、资源整合到具体实施,环环相扣,为各项改革举措的落地提供了坚实保障。通过该工作体系,呼伦贝尔市委将各项任务细化分解,明确责任主体,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

在具体实践中,“三位一体”改革与“三变”改革深度融合,催生诸多创新模式。新巴尔虎右旗呼伦嘎查的“资源流转+金融赋能”模式颇具代表性,4万亩集体草场经营权注入国企,撬动520万元低息贷款建成饲草料加工基地,饲草损耗率直降8%。牧民们算过一笔账:“过去自家打草喂羊,损耗大、效率低,现在合作社统一加工配送,每吨饲草能省200多元。”集中加工、精准供给让牛羊育肥周期缩短35%,料肉比优化20%,单只养殖成本降低12%,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显现。
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的“芒来模式”2.0版同样是“三变”改革的成功典范的升级版。通过整合草场、组建合作社,当地实现肉羊养殖提档升级,建成牛犊托养基地,统一管理经营不仅减轻了草原压力,更让养殖效率提升40%,牧民年增收超万元。其其格乐嘎查的社会化服务团队则提供牧草运输、剪羊毛等“一站式”服务,2024年服务全嘎查,完成打草10万余亩、运输牛羊4000余只,让牧民从繁琐劳作中解放出来。
从全市范围看,“三变”改革在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牧业四旗)选取33个嘎查试点,谋划6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7.36亿元,涵盖多个领域。今年新增合作社40个、家庭农牧场200个,整合草场50万亩以上。通过“三变”改革,沉睡的资源被唤醒,零散的资金汇聚成发展动力,牧民从传统生产者变为产业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此外,呼伦贝尔还通过强化金融支撑,为畜牧业转型升级增添动力。今年以来,牧业四旗畜牧业普惠金融发展呈现 “两增一减” 的良好态势。金融机构累计投放贷款约 27.51 亿元,惠及牧企牧户 10580 户,国有银行、地方法人银行利率分别下降 0.6 和 2 个百分点,为牧户节省利息支出3100 多万元。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观光游、民俗游等新业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品牌并建设可追溯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从“靠天养畜”到“生态养殖”,从“分散经营”到“集约发展”,呼伦贝尔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让草原重现水草丰美,让牧民共享发展红利。未来,呼伦贝尔将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为全区乃至全国的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呼伦贝尔经验”。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
见习记者:王然/文 郑浩天/图
部分图片来源于新巴尔虎右旗融媒体中心
美编:吕汶珊
主编:何凯
监审:韩永刚 郭悦
监制:康健 陈静文
总监制:张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