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文章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皋沂评 | 沂蒙烽火八十年:血色丰碑下的传承与警醒

2025-07-15 14:52:00

八十年光阴流转,蒙山沂水间硝烟早已散尽,但渊子崖抗日纪念塔上“云山苍苍,沭水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的铭文仍在无声泣血。1941年寒冬,莒南县渊子崖村十九岁村长林凡义率村民以土枪铁叉对抗日伪军,一日血战,147位乡亲殉国。这是沂蒙大地的缩影——抗战十四载,这片土地上420万百姓中,120万人推起小推车支前,21.4万人奔赴战场,10.5万烈士血染山河。他们的脊梁,铸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丰碑,至今在齐鲁大地回荡。

硝烟散尽,精神长存。临沂将红色基因熔铸于城市血脉:费县《沂蒙山小调》仍在传唱军民鱼水情,沂南县村民自导自演抗大战史让游客“沉浸剧中”。更可贵的是,战火淬炼的“敢教日月换新天”之志化作发展动力。昔日“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闭塞之地,如今公路纵横三万里,高铁呼啸穿行蒙山,从“153060”快速路网到绕城高架,老区人民用奋斗诠释着新时期的“持久战”。当野店镇烟庄村的学子们体验“挑担送军粮”时,历史不再泛黄,而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历史的荣光,照见现实的暗角。当部分红色遗址沦为打卡背景,当“抗战神剧”消解苦难尊严,当某些纪念活动流于形式,我们正亲手稀释血泪凝聚的精神浓度。沂蒙六姐妹“最后一口粮做军粮”的奉献,岂容被娱乐化解构?临沂以“沉浸式研学”激活历史的探索,恰是对抗遗忘的良方——唯有让青年触摸到战火中家书的温度、聆听到战马背上的军号长鸣,方知和平的砝码有多沉重。

八十载沧桑,沂蒙山的沟壑间,烈士血沃的土壤已长出高铁的轨迹与产业的繁花。这昭示一个真理:铭记历史,不在复刻苦难,而在传承那份“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骨气。然前路犹艰:精神传承若仅存于纪念馆展柜,终将褪色;发展成果若未能润泽所有老区百姓,便是对初心的背离。当临沂高举红旗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更需警惕坐享“精神红利”的惰性——唯有将抗争意志转化为直面民生难题的锐气,让红色基因涌动于改革攻坚的每处细节,方不负青山忠骨。

血色丰碑矗立处,既是灯塔,亦是镜鉴。它照亮来路,更警示今人:遗忘是对历史最大的背叛,而真正的纪念,是让烽火中淬炼的信仰,在时代的答卷上续写锋芒。

来源:今日头条·凌霄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