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我终于可以畅快地呼吸啦!”15岁的张同学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压在胸腔内的“巨石”终于落地了。近日,苏大附二院胸心外科主任医师陈勇兵团队成功完成一例巨大纵隔肿物切除术。
据了解,张同学近半年一直胸闷、气短,原以为休息休息就好了,直到最近2周,一活动就喘不过气,越来越难受,还经常发烧。她到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胸腔里有一个巨大肿瘤,遂找到苏大附二院胸心外科主任陈勇兵寻求帮助。

经检查测量,张同学胸腔内的肿瘤直径近19厘米。苏大附二院供图
经过详细的入院检查,陈勇兵团队发现,张同学纵隔肿物直径近19厘米,瘤体巨大,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包绕左无名静脉,贴近主动脉弓及胸主动脉,填满左侧胸腔并推动心脏右移,压迫了左肺动脉、左下肺气管。这种情况,极易在分离肿瘤过程中发生大出血。
据介绍,纵隔肿瘤是胸心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而巨大纵隔肿瘤很罕见。临床上,通常将直径超过10厘米的纵隔占位称为巨大纵隔肿瘤。纵隔位于胸骨后、脊柱前,毗邻心脏、大血管、气管及食管等核心脏器。“虽然纵隔肿瘤的总体发病率较低,但巨大纵隔肿瘤危害显著,肿瘤体积增大会压迫周围器官,引发吞咽困难、呼吸困难、胸闷咳嗽、胸背疼痛等症状。”陈勇兵表示,通过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是患者康复的先决条件。此前,他已成功救治多名巨大纵隔占位患者。

陈勇兵团队正在手术,“抽丝剥茧”数小时。苏大附二院供图
张同学的瘤体巨大,导致手术操作空间极小,暴露视野差,稍有不慎则会导致不可控制的大出血。针对这样的复杂情况,陈勇兵团队决定在“体外循环”下开展正中开胸巨大纵隔肿瘤切除术。据了解,“体外循环”技术可以用人工心肺维持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从而把患者心脏安全地“腾出来”,扩展手术操作空间,降低出血风险。
术中,团队小心翼翼地分离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对每一根血管、每一根神经都仔细辨认、分离、结扎,经过数小时的“抽丝剥茧”,完整切除肿瘤,张同学体内的“重磅炸弹”成功拆除。术后,张同学顺利脱离呼吸机,成功拔除气管插管,在医生护士的精心照护下,恢复良好,各项生理指标正常。
陈勇兵提醒,纵隔肿瘤的位置特殊,一旦发现,建议手术治疗。“有的患者一开始不想做手术,等肿瘤长大后再手术时,不仅手术风险和难度增大,患者术后恢复也更慢,严重时患者甚至错失手术机会。”他表示,纵隔肿瘤大多为良性,但其也可能逐渐增大,压迫周边重要器官,并存在癌变风险,务必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苏报融媒记者 陆珏 通讯员 王飞月 丁启峰/文)
编辑 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