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昺南 成利军
7月3日17时30分,距离开饭还有半个小时,已经陆陆续续有老人来到济源市西轵城村大食堂,他们一边热情的聊天,一边等待着半个小时后的那顿又便宜又可口又家常的幸福“食”光。
西轵城村在济源算是一个人口大村,登记常住人口达13420人,60岁以上老人超1300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和越来越多年轻人涌向城市,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吃饭难”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如何将此落到实处,当年7月底,西轵城村紧锣密鼓开始谋划养老助餐点建设。村里根据实际情况,投资40余万元,将闲置的镇政府旧址改造成可以同时容纳200多人就餐的大食堂。
“由村里出面聘请餐饮经营者,免其房屋租金,但经营者要把利润的一部分贴补到养老助餐上,同时要确保价格公道和质量过关。”西轵城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副主任郑小武介绍,大食堂按照公益为主、商业兼顾的模式经营,按照不同年龄和消费层次,将饭菜价格划分为不同档次,午餐分别为7元、6元和4元,晚餐分别为4元、3.5元和2元。
价格便宜会不会饭菜质量打折扣?正是出于这个担心,经过多家筛选,西轵城村最终选定了在本村从事餐饮生意多年、热心公益事业的年轻党员刘炎楷。
“以中餐7元标准为例,三荤三素6个热菜外加一个主食,夏季主食以卤面、捞面条为主,冬季以带汤的撅片为主。晚餐4元标准则是杂面条、甜面片等4个主食加一个菜。”刘炎楷特意强调:“大食堂没有固定菜谱,根据老年人的口味喜好随时调整,他们说哪个饭好吃,就多做两顿,他们说想吃那个菜就随时增补。”
因为这里的食客都是老年人,所以饭菜不能有年轻人那样的“嘎嘣脆”,“所有的肉都要求烘烂,所有的面点都要求绵软,所有的菜都要求清淡,所有的稀饭都要求稀糊。”刘炎楷一边强调着细节,一边开始忙活起来,时间接近18时开饭时间,大厅里已经坐满了来吃饭的老年人。
记者看到,拄着拐杖的郑国强老人在志愿者的搀扶下,走到了自己喜欢的那个座位。他年近80岁,腿脚不方便,在家里做饭更不方便:“大食堂解决了我的大问题,每次我都是骑着三轮车专门来这里吃饭。在这里还能见见老伙计们,很是开心。”
为了帮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村里还组建了“模范先锋”党员服务队、“青春伴夕阳”大学生志愿团、“邻里帮帮团”群众互助组,从大食堂成立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常态化的助餐服务体系。
郑小武说:“大食堂的运营既解决了老年群体‘就餐难’的问题,也消除了老人子女们的后顾之忧。我们根据场地现状,计划扩建大食堂,与商超融合后改建成西轵城村邻里中心,增设棋牌室、临时休息区、代购区等功能,将这里打造成老年人真正的幸福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