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文章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矿坑到云端——看太重“智矿天团”如何打造采矿新样本

2025-07-10 06:49:00

  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就能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巨型电铲在矿坑深处精准作业;矿山设备的“心跳”和“体温”实时传输到云端,“智能医生”提前预警,将故障扼杀在摇篮……这些曾经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如今正在太重集团青年工程师的手中,变成中国矿山的日常。

青春集结

使命召唤下的“硬核”生力军

  在刚刚落幕的“全国科技创新青年突击队岗位建功竞赛”中,太重“智矿天团”——“智慧矿山”智能采矿装备技术科技创新青年突击队,凭借“露天采矿装备智能化作业系统”的创新成果,从省内千余支参赛队伍中强势突围,荣膺全国二等奖。荣誉背后,是一群青年科技尖兵用一行行代码“驯服”矿山巨兽。平均年龄仅33岁的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难关,太重集团又是如何厚植育人成才沃土,让青春智慧在服务国家能源安全的赛道上璀璨绽放。

  2024年6月,伴随着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对矿山智能化升级的迫切呼唤,一支特殊的队伍在太重集团悄然组建。12名来自智能采矿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里不同技术领域的青年骨干——有深耕AI算法的“大脑”,有精研传感识别的“眼睛”,还有精通自动控制的“手臂”,组成了这支名为“智慧矿山”的青年突击队。他们的目标清晰而艰巨:直指露天矿山“作业效率低、安全风险高”的行业顽疾,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为庞然大物般的矿山装备赋予“千里眼”“顺风耳”和“智能医生”的“超能力”。

  “组建这支队伍,就是要把最富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集中到国家最需要的关键技术攻关前沿。”智能采矿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光介绍。这支队伍虽年轻,却汇聚了太重集团在露天矿山智能化领域的精锐力量。青年突击队队长张珏说:“露天矿山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但传统作业方式工人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安全隐患多。我们就是想用科技改变这一切,让采矿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太重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

攻坚之路

汗水浇灌的创新之花

  为响应国家对“矿山全流程少人化、无人化生产”的要求,突击队已将远程操控系统迭代升级至第四代,实现从“可用”到“优用”的跨越。核心技术突破包括:创新裸眼3D显示,应用先进的立体显示技术,突破传统平面画面局限,显著增强现场纵深感与沉浸感。智能辅助操作,集成智能传感系统,实现关键作业动作的“一键操控”,大幅提升操作效率。沉浸式远程交互,优化远程操作体验,通过环境感知技术清晰呈现作业现场关键信息,使操作员获得身临其境的操控感受。该系统已成功推广至13个严寒、湿热、高海拔等极端环境的露天矿山,累计应用于37台设备,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2亿元,并在国内市场占据95%以上的份额,有效将矿工从危险恶劣环境中解放出来。

  突击队开发了行业领先的运行维护系统,该系统构建了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平台,能够对设备状态进行全面感知,将庞大设备的运行信息实时传输至服务器并集成分析,提供在线监测、故障诊断、健康评分和更换提醒等核心功能,相当于为设备配备了全天候的“智能医生”。该平台已在国家能源集团某煤矿成功上线,成为国内功能最完善、系统最强大的矿山装备健康管理平台。

  荣誉的桂冠,由荆棘编织。短短一年取得如此突破,绝非坦途。青年突击队成员们回忆,除技术难题之外,现场适配、极端环境,每一项都是考验。

  健康管理平台,挑战重重。面对多源数据融合的难题,团队摒弃了追求完美模型的思路。“先干了再说!”谈起攻关历程,队长目光坚毅。为了达到最好效果,团队成员长期驻守矿山,自始至终瞄准科研成果在矿山现场转化落地,收集真实运行数据,不断迭代优化算法,让“智能医生”的诊断能力在实践中成长。他们聚焦关键部件,优先选取最能反映设备健康的核心参数,结合机理分析与资深专家经验,构建了初代诊断规则库。

  现场适配的考验,在西藏和内蒙古的矿山上达到了极致。在海拔5400多米的西藏矿区,大气压强仅有平原的一半,突击队成员调试时忍着剧烈头痛和缺氧反应,边吸氧边工作,只为解决传感器在剧烈温差下的性能漂移。在内蒙古零下40摄氏度的海拉尔,寒风如刀,露天调试时仪器屏幕都被冻住,队员们裹着厚厚的棉衣,睫毛结霜,仍坚持调试传感器防护模块,抵抗极寒和风沙侵袭。

  “这些极端环境,恰恰是矿工兄弟们日复一日战斗的地方,”突击队成员张柏荣深感责任重大,“国家使命,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正是目睹并亲身体验了矿山的艰苦与风险,队员们更能理解肩上重任: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次系统升级,都意味着能将更多操作人员从高危恶劣的环境中解放出来。“看到矿工能从粉尘弥漫的矿坑走进整洁的远程操控中心,用户那种认可和迫切需求的眼神,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张柏荣说道。这份国企担当和社会责任,正是支撑他们穿越风沙冰雪,将智能化火种播撒在祖国边陲矿山的“太重精神”。

沃土育新苗

太重的人才创新生态

  一支年轻的队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瞩目成绩,离不开太重集团精心耕耘的创新沃土。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青年是创新的生力军。智能采矿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字号”平台,为青年科技人员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研发环境、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丰富的技术资源池。“在这里,我们能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动态,能与国内外顶尖专家交流合作,这对我们快速成长至关重要。”一位团队成员深有感触。

  近年来,太重集团坚持人才驱动战略,不断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推动了一个又一个科技成果落地。对人才在发展上引领、待遇上保障、生活上关怀,增强人才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集团公司敢于给青年人才“压担子”,让他们在国家、省、市级重大科研项目中挑大梁、当主角。这支突击队成立以来,就深度参与了十余项各级科研项目。正是在这些高水平的实战项目中,青年科技人员的视野、能力和担当得到了全方位的锤炼和快速提升。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理念,在科研项目管理中设立合理的容错机制,让科研人员能够放下包袱,大胆探索。“在攻关过程中,我们也走过弯路,有过失败,但公司始终给予我们支持和指导,鼓励我们总结经验再出发,这种氛围让我们敢于尝试‘无人区’。”

  去年年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露天矿用超大型铲装机器人研制及示范应用”成功获批,标志着团队将向感知、规划、控制等关键技术发起新攻坚,实现矿用电铲在复杂环境下自主作业,推动我国特种机器人在矿山装备领域实现产业化应用。

  太重集团“智慧矿山”青年突击队的故事,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担使命、敢为人先的生动写照。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驯服”矿山巨兽,赋予冰冷钢铁以“智慧生命”。这支“智矿天团”的成长,不仅为太重集团锻造了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山西省乃至全国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能源革命目标,提供了宝贵的“太重经验”和“青春样本”。

山西日报 记者沈佳 本报通讯员孟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