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文章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听海|潮涌三都 逐梦五洲

2025-04-25 07:34:00

《福建日报》2025年4月25日第07版

风起浪犹平,三都澳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史诗般的宏大背景,也闪现新时代的云蒸霞蔚之气象。

晨光初绽,三都澳宛如一颗镶嵌在闽东海岸线上的明珠,被金色的朝霞温柔笼罩。

粼粼波光间,万顷碧波似流动的绸缎,泛起细碎的银光;连绵的新型网箱渔排纵横交错,构成海上“浮城”,渔民驾着小船穿梭其中,洒下一串串欢声笑语。不远处,斗帽岛、鸡公山等岛屿如碧玉散落,奇礁怪石姿态万千,海浪拍打着礁石,奏响雄浑的海之乐章。

“海上天湖”三都澳 郑承东 摄

这里,既有潮起潮落的壮阔,也藏着渔火晚归的温情,诉说着山海千年相依的动人故事。

但三都澳不仅仅呈现一幅耕海牧渔式的浪漫温情,凝眸这片海,更可以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历史厚重感,感受到历史留给当地人的沧桑、无奈和奋起追赶的紧迫,感受到发展路上后来居上的豪迈情怀。

和大多著名港口一样,三都澳有着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曾经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秦朝时的史料,称三都澳为秦澳,与太姥山下的秦屿,皆带有一个秦字,可见,在2000多年前,三都澳就进入中原人的视野。三国时,吴国的温麻船屯,就位于三都澳的东吾洋畔。唐宋时期,这里就已成为重要的海上贸易中转站,商船往来如织,闽越的茶叶、丝绸、瓷器等从这里远销海外,海外的奇珍异宝也在此汇聚。明代,郑和船队曾在此靠泊补给。清代,三都澳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被开辟为福建三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日泊千艘,夜对万灯”的繁华盛景,让它成为闻名遐迩的国际性港口,西方的宗教、艺术、建筑风格等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印记。

但三都澳极为优良的避风港特质,也让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承载着抵御外侮、捍卫海疆的厚重记忆。特别是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对三都澳狂轰滥炸,使三都澳港口基础设施遭受巨大破坏,几乎成了一座废港。它的沿岸诸多大小码头,基本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三都澳大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三都澳作为一个大港的地位,恐怕至今不见起色,这一被孙中山写进《建国方略》的名港,可能还“养在深闺人未识”。

“良港三都举世无,水深湾阔似天湖。岛山环拱忘冬夏,潮汐翻腾有减除。”郭沫若先生于1962年写的《访三都澳》,生动描绘了三都澳优良的港口条件、壮阔的水域风光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三都澳作为世界级天然深水良港,拥有水域面积714平方公里,10米以上深水域有173平方公里,可建10万~50万吨级泊位112个,这般优越的港湾条件在全国亦属罕见。

三都澳的发展现状,显然与它作为中国东南沿海优良港湾的地位很不相配。同为东南良港,南边的厦门港凭借特区和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成为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北边的宁波舟山港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列,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三都澳进入国际航海界的视野,至少达100多年,但由于战争等特殊历史原因,它的发展“航路”并不顺畅,而且还几度中断,令人颇感遗憾。

“开发三都澳 建设新宁德”的战略构想,使闽东的发展迎来历史性的机遇。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宁德就已将三都澳的开发提上日程。闽东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突破交通瓶颈、完善基础设施,让昔日偏居一隅的港湾逐渐焕发生机。

当下,国家已将海洋定位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地,福建省正抢抓海洋强国战略与“海上福建”建设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港湾建设,加速发展海洋经济。随着宁德通往内陆江西等省的高速、铁路和北接南连的沿海大通道相继开通,三都澳的腹地获得极大拓展,内陆源源不断的出口货物有赖从三都澳出海;近十几年锂电、新能源车、新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横空出世,成为口岸崛起的产业支撑,三都澳的发展,终于站在了时代浪潮之巅。在这样一个天时地利人和和新时代背景下,宁德既要以科技创新驱动临港产业升级,也要秉持生态优先理念,守护好这片碧海蓝天,在开发与保护间寻找平衡,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全球产业合作,以创新求跨越,持续提升在全球的港口竞争力。

三都澳的层叠浪潮,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召唤。当晨曦再次照亮这片海域,我们相信,这片承载着千年海洋文明的港湾,必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扬帆破浪,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乘风破浪的勇气,书写属于自己的蔚蓝传奇。

来源:福建日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