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太原,骄阳炙烤着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太原选煤厂的铁路专用线。一列列满载精煤的火车即将启程,车厢连接处,作业人员手持泡沫胶喷枪,在缝隙处均匀喷涂。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喷枪操作少了几分“豪放”,多了几分“克制”——正是这细微的变化,藏着该厂在严峻经营形势下,用精细化管理让看似不起眼的泡沫胶在半年内消耗量节省了5万元。
从“凭经验”到“按标准”
“以前总觉得‘多喷点更保险’,现在才知道精准用量既能保证密封,又能节省材料。”在铁路装车站台,从事车厢密封作业多年的王师傅一边对照操作手册调整喷枪角度,一边感慨。这份转变源于该厂运销公司年初启动的“技能提升专项行动”。
2024年的一份消耗报表曾让运销公司班子成员忧心:上半年泡沫胶消耗突破1.1万罐。“铁路运输对车厢密封性要求高,但高消耗不等于高质量,这里面一定有优化空间。”在成本分析会上,大家形成了通过精细化管理要效益的共识。
通过与太原铁路局多次沟通,太原选煤厂不仅争取到优先调配车况良好车皮的支持,还请来铁路系统的“老把式”现场授课。在实训课堂上,铁路技术人员用透明胶带模拟车厢缝隙,手把手地教大家判断“必须喷”“可少喷”“不用喷”的区域,还带来不同车况的密封案例视频,让一线工人直观理解“用量与效果”的平衡技巧。
从“广覆盖”到“精准喷”
在运销公司的材料库房,一本标注着“车厢防护方案(2025版)”的蓝色手册格外醒目。翻开手册,不同车型的三维示意图上,用红、黄、绿三色标注着喷涂区域:红色是“核心密封区”,必须按最高标准喷涂;黄色为“辅助防护区”,可适当减少用量;绿色则是“低风险区”,仅在缝隙明显时少量补喷。这是他们两个月实地调研换来的“降本蓝图”。
“光有技能还不够,得有可落地的方案。”公司分管生产的副经理带领技术骨干,跟踪了300节车厢的装煤、运输、卸煤全过程。他们发现,部分非承重部位的缝隙即使密封稍弱,也不会影响运输安全;有些旧车厢的固定磨损处,过度喷涂的泡沫胶会在运输中因震动脱落,反而造成浪费。
基于这些发现,新方案做了大胆调整:将车厢顶部边角等低风险区域的喷涂厚度从原来的5毫米减至2毫米,喷涂范围缩小三分之一;对长期周转、密封性稳定的车皮,将喷涂频次从“每趟必喷”改为“两趟一检、按需补喷”。为验证方案可行性,他们还专门跟踪了10列试点列车,最终确认调整后的密封效果完全达标。
“就像给伤口贴创可贴,小伤口用小尺寸,大伤口才用大尺寸,没必要整张覆盖。”技术骨干小张打了个生动的比方。这种“量体裁衣”式的防护方案,让每一罐泡沫胶都用在“刀刃上”,为单节车厢平均减少15%的用量。
从“粗放管”到“全追溯”
“今天领用的20罐泡沫胶登记好了吗?空罐记得放回收箱。”在材料领用处,管理员正对照登记表核对数量。这个看似平常的场景,是运销公司“全流程管控”体系的一个缩影。
为了让节约意识真正落地,运销公司从“管材料”延伸到“管流程”,他们设计了“领用—使用—回收”三联单制度。每个月的成本分析会上,这些数据都会被制成图表,用量超标的班组要说明原因,用量节约的则分享经验。
一组对比数据近日在太原选煤厂传开:2024年上半年泡沫胶消耗1.1万余罐,2025年上半年降至6500余罐,同比节约成本5万元。对一家大型煤企来说,5万元或许不算巨额数字,但它背后的“人努力”理念,却为严峻形势下的成本管控提供了鲜活样本。
“别小看这减少的4500罐胶,每一罐都凝结着精细化管理的秘诀。”运销公司上下没有满足于“少用胶”,更把这种管理思路延伸到铁路运输的其他环节——优化调车流程减少空驶时间、改进苫盖方式降低扬尘污染、建立车辆保养台账延长使用寿命……
太原日报 记者 张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