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设立“沈阳工匠日”,是这座城市对工业血脉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振兴未来的铿锵宣言。
没有技能人才的高地,就没有智造创新的高峰。工匠精神是沈阳立足制造、迈向智造的核心引擎。它既体现在政策激励、产教融合的机制创新中,也蕴藏于一代代劳模工匠的技艺传承里,更升华为城市认同与文化自信。以“工”为媒、以“匠”为桥,沈阳正以一座城的名义,让技能人才站上C位,让工匠精神照亮振兴之路——这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激情表白。

高技能人才培育
从“企业自发” 走向“制度自觉”
嘉宾:戴继双
沈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CEO
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沈阳设立“工匠日”、推进“智造强市”建设,既是对“制造强国”战略的生动践行,更是激活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一池春水”的关键举措。
“工匠日”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注入“强心剂”,激活产业振兴内生动力
“沈阳工匠日”强化了“尊崇工匠、学习工匠”的文化氛围。沈鼓将“重器楷模”精神作为企业典型精神之一。“沈阳工匠日”的设立,为沈鼓工匠故事搭建了“城市级舞台”,如技协会长张腾蛟研发“熔池下沉法”助力国家重大项目,焊工高级技师孙文浩总结出打融孔的焊接方法提升探伤合格率,这些案例通过宣传矩阵,让沈鼓工匠获得社会认同,也让年轻产业工人看到“蓝领也能成脊梁”。
“沈阳工匠日”搭建了“技能展示、师徒传承”的实践平台。沈鼓集团设立沈鼓工匠学院,开设10门以上专业课程,年均培育工匠人才30人次。“沈阳工匠日”则为这种模式提供了“检验场”与“连接器”。通过在“沈阳工匠日”举办技能竞赛,让高级工、技师同台竞技,并启动“名师带徒”计划,将工匠经验转化为标准化课程。
“沈阳工匠日”凝聚了“政企协同、资源倾斜”的保障合力。沈鼓将产改经费作为“战略投入”,在技能培训、设备引进、权益保障等领域设立专项资金。“沈阳工匠日”推动政府与企业形成合力,政府将沈鼓评为“省产改标杆企业”,给予政策倾斜,企业将“工匠培育”纳入考核范围,形成“月度点检、季度总结”的推进机制,让高技能人才培育从“企业自发”走向“制度自觉”,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可持续。
“政策激励+社会认同+产教融合”三位一体,为沈阳“智造强市”提供可持续人才支撑
沈阳建设“智造强市”,核心是解决“人才供需匹配”与“人才长期留存”问题。沈鼓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政策激励破除“成长壁垒”、通过社会认同增强“职业尊严”、通过产教融合打通“供需堵点”,才能构建“引才、育才、留才”的闭环。
以“政策激励”破除机制障碍。沈鼓聚焦“市场化薪酬+职业通道”。建立“以岗定薪、因能差异、按绩取酬”的薪酬体系,更是搭建了研发设计、销售服务、产品制造等6大类职业发展通道,每类设置16个职业发展等级,实现“蓝领”到“工匠”再到“创新引领者”的跨越。这种“政策给机会、机制给空间”的设计,让沈鼓技能人才的流失率始终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也为沈阳“智造”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留才模板”。
以“社会认同”增强职业尊严。沈鼓构建多维度认同体系。一是“宣传造势”,通过《今日沈鼓》以及媒体报道等形式,将典型代表推向社会;二是“权益保障”,建成职工之家、浴池及健身房,为全体职工投保互助保障险,投入大额帮扶救济金;三是“民主参与”,通过职工代表座谈会解决实际问题,采纳职工提案,让人才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
以“产教融合”打通供需堵点。沈鼓聚焦“校企协同研发”。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产线,培育复合型人才;聚焦“数字化培训赋能”,首创“线上+线下”双轨培训体系,融合VR/AR技术,缩短新员工上手周期;聚焦“实践基地育人”,依托国家级研发试验基地,实现“培训即生产、学习即创新”。
“沈阳工匠日”的设立和“三位一体”制度设计,核心是“把人才放在C位”。沈鼓将继续以“打造全球能源化工核心动设备技术创新策源地”为目标,在高技能人才培育上精耕细作,为沈阳“智造强市”、东北全面振兴贡献更多“沈鼓力量”。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封葑整理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