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文章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让乡亲们的日子漾起幸福的涟漪,蒙自的秘诀是……

2025-07-24 16:20:00

晨光漫过蒙自市新安所街道复兴庄村的灰砖墙,果酒工坊外的不锈钢盆里,荔枝冰壳正慢慢融化。女工们指尖沾着晶莹的汁水,将果肉从殷红的果皮中剥出,堆成一小座粉嫩的山。


在草坝镇的育苗棚里,嫁接夹开合的轻响混着叶片的沙沙声,番茄苗在工人掌心完成“接力”。这两处寻常晨景背后,藏着蒙自的巧思——盘活闲置资源、串起产业链条,让“家门口的车间”在乡间扎根,让乡亲们的日子,在熟悉的土地上漾起幸福的涟漪。



闲置资产焕新颜 车间办在村门口


“这些闲置厂房能盘活,多亏了街道的好政策。”在复兴庄村的果酒工坊前,蒙自飞花酿果酒厂总经理苏润秋感慨道。曾经闲置20年的砖瓦窑地块,如今已变身集生产、窖藏于一体的复合型工坊,70余名村民在这里实现了稳定就业。


新安所街道的转变始于对闲置资产的深度挖掘。“街道对低效厂房、闲置土地进行全面摸排,建立‘资产库’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新安所街道党工委书记肖霄介绍道,小新寨村、复兴庄村凭借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场地租金优惠的优势,能为企业降低15%用工成本,为劳动力节约35%外出务工成本,并用‘租金优惠+用工输送’的方式招引企业,目前已辐射带动450余名群众就业。



草坝镇同样在闲置资源盘活上做足文章。该镇党委牵头组建的闲置资产盘活专班,通过“镇—村—组”三级联动,对全镇低效大棚、闲置厂房开展“地毯式”摸排。这份细致的“家底清单”,为蒙自春晓高原农业有限公司的落地提供了精准对接。


“从项目签约到投产,镇里的‘草商服’小分队全程帮我们解决用地、审批等问题。”蒙自春晓高原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邵林对当地服务赞不绝口。该公司盘活老旧育苗基地及低产大棚,建成育苗基地及嫁接车间,让周边村民实现“十分钟到工厂”的就业便利。


产业链条聚起来 岗位送到家门口

在复兴庄村的冷链仓储车间,真空预冷机组正高效运转。“以前鲜果采收后损耗率高达18%,现在2小时内中心温度就能降到2℃,损耗率降到5%以下。”据介绍,这里日均用工30余人,蓝莓、柑橘等农产品经处理后,货架期能延长3至5天。


冷链物流的完善更让农产品“走得远”。8辆大型物流车每天往返运输,50余个驾驶员、搬运工岗位稳定运行,20余吨高附加值生鲜果蔬48小时可覆盖长三角、珠三角,72小时通达全国100余个地级市。



草坝镇的育苗车间里,分工同样井然有序。“我们设置了育苗员、嫁接员、驾驶员等6类岗位,让不同技能的群众都能找到合适工作。”邵林介绍,车间日均稳定用工超100人,农忙高峰可达200人,人均年增收约5万元。


来自山东的程爱青已经连续四年在这里嫁接番茄苗,“包吃住,每天能嫁接四五千株,收入很可观。”她和其他工人一起,每天保障90万余株黄瓜、辣椒、番茄、蓝莓等种苗外销,业务覆盖云贵川渝、两广及大湾区,12小时鲜活运输让蒙自种苗赢得市场认可。


技能提升促就业 群众增收底气足


“这些残次果以前卖不上价,现在能加工成果酒,一年能消化900吨。”苏润秋指着生产线介绍,飞花酿果酒厂研发的7个系列果酒产品,2024年已销售2.2万余件,销售额达260万元,让果农不再为次果销路发愁。


为让群众快速适应岗位,新安所街道配合辖区企业开展定制化培训,开发果品分拣、果酒酿造等6门实操课程,累计培训14期428人次。针对需照顾“一老一小”的宝妈人群,企业还开发了30余个灵活的“妈妈岗”,人均日工资150元,实现“随来随有岗、工资随走结”。



草坝镇则依托“金手指”劳务品牌,打造“双体系、全周期”服务模式。“我们把农业专家组织起来,开展‘田间学校岗前培训+车间课堂技能提升’,已培训582人次。”草坝镇组织委员黄彩燕说道,通过农民职业化证书式培训,60%以上的务工人员实现持证上岗。


在草坝镇和美家园“就业幸福里”社区的协调下,企业“按需点单”、社区“精准派单”、劳务人员“积极接单”的模式顺畅运行。长工李石华负责管理片区种苗质量,他说:“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家庭,每月还有稳定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目前,春晓农业的务工人员中,草坝本地人占比已达70%左右。


从新安所街道闲置厂房里散发出的果酒香,到草坝镇育苗车间里翻飞的嫁接身影;从“资产盘活清单”到“12小时鲜活圈”;从程爱青指尖的番茄苗,到李石华守护的种苗生长记录......蒙自大地上,“家门口的车间”正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盘活的土地里扎根,在聚合的产业链上开花。


来源:云南红河发布

编辑:肖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