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文章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座“拖鞋”村史馆,半部民企奋斗史

2025-07-26 09:58:00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我们村就是靠着一双拖鞋打开市场,硬是把小作坊做成了大产业。”7月25日,记者来到慈溪市逍林镇福合院村拖鞋匠艺传承展览馆,村党委书记王文学动情地说。

拖鞋匠艺传承展览馆内部。本文图片均为何晴摄

“既是传统手工业产业,又是新兴支柱工业产业。”走进展览馆,开篇的导语便为逍林的拖鞋产业定下基调。

起步于民国时期的5家来料加工作坊,壮大于新中国成立后的逍林鞋业合作社、逍林衣鞋社,腾飞于改革开放的民企创业浪潮,逍林拖鞋产业历经百年蝶变。

展览馆的开篇导语。

目前,逍林镇是全国最大的棉拖鞋产销基地,年产量近3亿双,占全国近一半的市场份额。

而作为逍林鞋业核心区,福合院村已形成集原料加工、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从家庭作坊到百亿产业,传统手工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需要突破多重发展瓶颈。

在展览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制鞋技术的不断革新——

玻璃橱窗中陈列的拖鞋,从质朴的老式布鞋到充满设计感的时尚“洞洞鞋”,无声地展现着这个行业的演变历程。

艺拖鞋业的生产车间里工人忙着赶制凉拖订单。

善艺拖鞋的生产线上,静音拖鞋、抗菌拖鞋、速干拖鞋等产品依次下线。过去四十余年里,技术沉淀正转化为产品创新的底气。

村史馆内的史料既记录了鞋底材质不断迭代:从“点塑底”逐步演进为“牛筋底”,再到如今广泛应用的“TPR底”与“PVC底”;也记录了生产工具持续升级:效率低下的老式缝纫机迭代为高效精准的电动缝纫机,鞋料剪裁也从手工操作发展为机器剪裁。

“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是本土制鞋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自我超越的关键一步,推动了行业的发展。”王文学说。

拖鞋匠艺传承展览馆内部。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销售方式的转变——

踱步展馆,一张泛黄的电报照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20世纪80年代,老一辈销售人员揣着介绍信、挤着绿皮车、用一张报纸当睡床,最远辗转至乌鲁木齐、伊犁等地,他们靠黄页找客户、啃饼干充饥,硬是凭着一股韧劲敲开了全国市场。”王文学回忆道,当年销售人员往往还没踏上归途,工厂就已收到订货电报,生动印证了“闯市场”的成效。

与之对应的,是一面“百花齐放”展示区。2005年起,随着阿里巴巴、淘宝等电商平台的崛起,福合院村的拖鞋企业纷纷试水电商模式,拓宽了全国销路,产业迎来腾飞。与此同时,众多企业通过广交会、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等窗口,叩开海外市场大门。

“我们的拖鞋销售方式,已经从单一模式蜕变为市场销售、电商推广、国际品牌合作等多条腿走路的新格局。”王文学自豪地说。

艺拖鞋业的生产车间里工人忙着赶制棉拖订单。

在艺拖鞋业的生产车间,新款雪地靴风格的棉拖正加紧生产。他们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产品研发,一手将产品送进欧美高端市场,一手打通名创优品、三福百货等国内渠道,年产值突破1.5亿元。

村史馆里,我们还能看到产业“抱团聚力”的决心——

实现品牌升级与产业协同,正成为当地拖鞋产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在展览馆的一角,几双“云逍拖”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近年来当地注册的本土新品牌。

云逍拖样品。

为破解小微企业订单少、销路难的困境,逍林镇在福合院村建立了“逍里云拖”共富工坊。走进工坊总部,智能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工人们熟练地完成裁剪、缝制、包装等工序,一双双印有“云逍拖”品牌的棉拖鞋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据了解,当地探索建立“强村公司+龙头企业”联营模式,创新打造了“逍里云拖”共富工坊,将分散的家庭作坊整合为品牌化、数字化的产业集群,让“小拖鞋”成为村民增收、村集体壮大的“金钥匙”。

拖鞋匠艺传承展览馆大门。

记者 何晴

编辑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