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邓正可 通讯员 王东 覃敏
近几年,口碑与流量兼具的女性电影作品频出,电影《芭比》成为2023年成全球票房冠军,杨紫琼主演的《瞬息全宇宙》荣获9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贾玲自编自导并主演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与《热辣滚烫》,票房累计80多亿,劭艺辉执导的《好东西》豆瓣评分高达9.1。
2024年9月,由尹丽川执导,咏梅、姜武、吴倩、张本煜领衔主演的《出走的决心》,更是引爆了关于女性话题的探讨。该片改编自网络博主@50岁阿姨自驾游的真实经历,讲述了一位与丈夫感情破裂的老年女性在日复一日的家庭压力、亲情捆绑之下,自驾出走、活出自己的故事。影片通过细腻的叙事与深刻的社会洞察,引发了对女性结构性困境的广泛讨论,并成为近年来国产女性题材电影的口碑之作。
《出走的决心》,是一面照见社会性别困境的镜子,还是“女性苦难叙事过剩”的代表?业界对该影片的探讨仍在继续。近日,由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和湖南女子学院联合举办的电影《出走的决心》艺术研讨会上,各路观点交锋。

社会性别困境的镜像与女性觉醒的突围
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主席谢子元认为,影片聚焦当代女性在职业化进程中仍受困于家庭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延续了鲁迅百年前对性别议题的思考,揭示文化惯性是深层症结。电影通过“困在亲情中的母亲”这一核心叙事,以艺术形式呈现问题而非提供解决方案,其价值在于引发社会对两性责任分配的反思。
“影片让我们感叹‘中国的妈妈太伟大了’,但伟大背后是无数未被看见的代价”。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秘书长、青年电影导演王东说,丈夫敲敲玻璃就能要来一碟醋,而妻子捅自己两刀都没要回人生,让我们看到性别权力不对等的荒诞性,恰是无数中国女性生存困境的精准隐喻。女主在厨房与客厅之间的徘徊,像极了被困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当代女性,她既要做好贤妻良母,又试图用智能手机点开独立女性的人生教程。当她试图打破现状时,那些无形的规训、代际的枷锁、社会性的凝视,早已将自由呼吸的空间挤压成真空。
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影评人、湖南女子学院教师、性别与文化研究学者谢鹏认为,该影片以李红这一角色,展现了五六十年代女性在家庭中尊严被漠视的普遍困境:丈夫孙大勇始终未意识到传统性别观念对妻子的碾压,而看似支持母亲的女儿最终也不自觉成为父权结构的共谋者。导演以细腻笔触刻画了“决心”的艰难:出走易,但挣脱代际重负、突破社会规训的心理建设才是核心。影片不仅是女性困境的镜像,更是对全体观众的诘问。这部作品最该被“孙大勇们”看见——唯有当既得利益者开始凝视镜中的自己,真正的改变才可能发生。
湖南女子学院女性学专业教师田若思表示,影片通过三重维度完成了对女性觉醒的深刻诠释。第一层是经济依赖的剥离,从夫妻AA制开始瓦解传统家庭经济结构;第二层情感独立的觉醒,源于婚姻破裂的争吵与疫情时期的自我审视;第三层是挣脱社会文化规训的枷锁,摆脱“母亲”身份带来的道德绑架。影片虽未直接展现肢体暴力,却精准剖开精神暴力的隐性创伤——这种暴力形式往往通过经济钳制、情感勒索与文化压迫实现三重绞杀。无论20岁或60岁,都保有重启人生的可能,完成对传统性别宿命的突围。
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影评人李暄认为,影片通过家庭框架中的女性困境,揭示了当代社会隐蔽的性别枷锁。即便在看似“地位很高”的中国家庭中,女性依然被困于无形的牢笼,正如片中女婿虽处生态位底层,实际仍享有性别特权。镜头语言通过门窗格栅的视觉隐喻,具象化女性被规训的生命形态。有别于《爱情神话》的轻盈,本片以真实细腻的日常细节,展现中年女性觉醒的特殊契机,当身体机能衰退的危机感成为“最后一根稻草”,出走已非空间迁移,而是挣脱所有借口的生命觉醒。
女性创作者不足甚于女性苦难叙事过剩
湖南女子学院博士、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学者林翠云反驳了部分影评人“女性苦难叙事过剩”的说法。她认为,正是中国影视行业女性创作者数量不足,导致了叙事视角的单一。该片是对鲁迅“娜拉出走”命题的当代重构,女主通过经济独立与空间流动实现自我赋权,但电影并未掩盖就业歧视、母职惩罚等结构性困境。而电影行业需要更多女性创作者加入,既呈现《好东西》式的轻盈表达,也展现《初步举证》等多元形态,唯有通过持续探讨现实困境,才能真正推动结构性问题的解决。

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影评人高求忠认为,片中女性角色如《伤逝》中子君般被困于“川流不息的做饭”,在柴米油盐中消磨自我。导演通过两代人镜像般的命运——母亲被迫为弟弟让渡资源,女儿在事业家庭夹缝中妥协,来叩问“从来如此便对吗”的性别枷锁。丈夫孙大勇的“语言钝感力”与雨中无人撑伞的细节,暗喻婚姻中隐形的精神暴力。而反复出现的阳光侧影与烫发蜕变,则昭示着破茧重生的微光。当现实如鲁迅所言“父母走后怎样”,电影给出的答案是对女性觉醒的温柔凝视——相信走出厨房的她们终将走向更辽阔的天地。
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影评人周京霞表示,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从影片中深切感受到婚姻困境的多重根源——原生家庭烙印、个体局限与社会转型的叠加影响。影片中丈夫的“精神暴力”(如用“懒”字否定妻子终日操劳)、情感漠视与下岗潮带来的生存压力,折射出传统婚姻中责任分配与情感沟通的失衡。妻子最终出走并非单方过错,而是双方在时代剧变中未能共同成长的结果。影片抛出了一个尖锐议题:当传统伦理遭遇现代社会,AA制婚姻是否可能成为调和个体独立与家庭责任的新模式?这一现象背后,是对婚姻本质、性别角色与社会变迁的深层叩问。
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会员、湖南女子学院学生黄子棋认为,影片以锐利的女性视角刺破传统母职神话,在三个维度完成突破。其一,苦难叙事从男性凝视下的“被观看”转向真实日常的“被感知”。其二,影片撕开“伟大母亲”的伦理糖衣,展现母职如何成为结构性枷锁。其三,作品本身构成女性创作范式的突围,导演用冷调围困与暖调自由的视觉转喻,昭示女性挣脱桎梏后拥抱生命的第三种可能。
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会员、湖南女子学院学生罗思钰表示,影片通过厨房的逼仄与天地的辽阔形成强烈空间隐喻,揭示女性从“只能如此”的自我禁锢到“本我觉醒”的哲学跨越。李红的出走不是逃离,而是对传统家庭秩序的无声反抗与自我救赎。正如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中的台词“外婆在海里游,妈妈在地上跑,我才能在天上飞”,每个女性的觉醒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需警惕市场对“女性觉醒”的消费化包装
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理事、湖南师范大学教师刘库表示,角色塑造上,李红既具现实典型性——如逃离原生家庭却陷入婚姻枷锁的“中国式娜拉”,又隐含理想化抗争叙事;而孙大勇从“暖男”到男权执行者的转变,折射经济压力与文化惯性的双重作用。对比《芭比》等国际作品,国内女性题材仍聚焦苦难揭露,需警惕市场对“女性觉醒”的消费化包装。
湖南女子学院学生仇佳怡表示,李红既是万千困于结构性困境女性的缩影,又承载着突破枷锁的理想化叙事,需探讨创作意图的平衡。对比《芭比》等国际女性题材对“自强”的聚焦,国内影片更倾向揭露女性苦难(如《你好,李焕英》),需警惕市场以“女性觉醒”为名的消费陷阱,避免陷入仅展示痛苦而缺乏深层解构的创作窠臼。
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影评人肖舞表示,该片更像是对上世纪家庭困境的历史复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贫贱夫妻百事哀”才是婚姻矛盾的本质,微薄收入与生存重压形成的经济绞索,远比精神觉醒更具现实杀伤力。影片结尾的出走虽具艺术张力,但与现实中“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的女性相比,其决绝姿态在当代已非新鲜。如今的女性不再困于传统桎梏,既有勇气直面家庭矛盾,也拥有独立生活的底气。电影终究是艺术化的历史切片。
湖南女子学院学生李思媛认为,影片揭示的代际家庭冲突不仅是性别对立,更需现实中搭建有效沟通的桥梁;职场隐性不平等虽在改善,但系统性变革仍需持续推进;李红中年觉醒的启示最为振聋发聩,年轻时自我赋能远比寻找“救世主”更重要。

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和湖南女子学院联合举办电影《出走的决心》艺术研讨会。胡亚棋摄
大多数人认为,《出走的决心》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体觉醒的电影,更是一面照见社会性别困境的镜子。它拒绝廉价的励志叙事,以冷峻的现实主义笔触,揭示了女性在家庭、经济、代际关系中的系统性压迫,同时以李红的“在路上”姿态,传递出打破枷锁的希望。
当前,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聚焦女性群体的生存困惑、情感理念,呈现了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的角色演变。而更多曲折而鲜活的女性故事,正在生活中发生。